【过河拆桥的成语什么意思】“过河拆桥”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达到目的之后,就不再顾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或事,甚至反过来损害对方。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渡过河后,把桥拆掉,防止别人再走过来,从而保护自己或独占利益的行为。
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过河拆桥 |
拼音 | guò hé chāi qiáo |
出处 | 出自元代杂剧《西厢记》中的一句台词:“你若不思量,怎得我这等恩情?你若不思量,怎得我这等恩情?你若不思量,怎得我这等恩情!过河拆桥,心肠太狠。” |
释义 | 比喻人在达到目的后,就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甚至加以伤害。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人。 |
近义词 | 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卸磨杀驴 |
反义词 | 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感恩戴德 |
成语故事(简要):
“过河拆桥”最早出自元代杂剧《西厢记》,讲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中有一段描写,张生为了得到崔莺莺,答应帮她逃离家庭,但在成功后却对崔莺莺的家人态度冷淡,甚至有些冷漠。这种行为被比喻为“过河拆桥”,即在完成目标后,不再顾及当初的帮助者。
使用场景举例:
- 在工作中,有人利用同事的资源完成任务,完成后却将功劳归于自己,甚至排挤同事,这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
- 商业合作中,一方在达成交易后,不再履行承诺,甚至破坏合作关系,也属于“过河拆桥”的行为。
总结:
“过河拆桥”是一个带有强烈道德批判意味的成语,提醒人们做人要有良心,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背叛他人。它不仅是对行为的描述,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成为“过河拆桥”的人,而是要做一个懂得感恩、重情重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