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联的仄起平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讲究音律和谐、内容对仗。在对联创作中,“仄起平收”是一个重要的规则,尤其在七言或五言对联中尤为常见。理解“仄起平收”的含义,有助于提高对联的节奏感和艺术性。
一、什么是“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是指导联中上联(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即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这种结构使得对联在朗读时有起伏变化,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 仄声:古汉语中的入声、上声、去声。
- 平声:古汉语中的阴平、阳平。
现代普通话中,虽然没有严格的“平仄”划分,但可以参照“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的大致原则进行判断。
二、“仄起平收”的作用
1. 增强节奏感:通过平仄交替,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富有音乐性。
2. 体现对仗工整:符合对联“词性相对、结构对称”的基本要求。
3. 提升艺术美感:符合传统审美,使对联更具文化韵味。
三、“仄起平收”示例分析
上联 | 下联 | 是否符合“仄起平收” | 说明 |
春风拂面柳丝长 | 秋月照心灯火明 | ✅ | 上联末字“长”为平声,不符合;下联末字“明”为平声,不符合。需调整。 |
春风拂面柳丝绿 | 秋月映窗灯火红 | ✅ | 上联末字“绿”为仄声,下联末字“红”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 |
山高水远人行少 | 路险林深鸟语多 | ✅ | 上联末字“少”为仄声,下联末字“多”为平声,符合。 |
风吹花落满地白 | 月照云开万里青 | ✅ | 上联末字“白”为仄声,下联末字“青”为平声,符合。 |
> 注:以上示例中“白”和“青”在普通话中分别为第三声和第一声,因此“白”为仄,“青”为平。
四、如何判断“平仄”
汉字 | 声调 | 平仄分类 |
一 | 一声 | 平 |
二 | 二声 | 平 |
三 | 三声 | 仄 |
四 | 四声 | 仄 |
五 | 二声 | 平 |
六 | 四声 | 仄 |
七 | 一声 | 平 |
八 | 四声 | 仄 |
九 | 二声 | 平 |
十 | 三声 | 仄 |
五、总结
“仄起平收”是写好对联的重要技巧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对联的音律美,也增强了其表现力与艺术性。掌握这一规则,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附:简易判断口诀
“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
记住这个口诀,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对联是否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