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原文及翻译 纸上谈兵原文是什么】“纸上谈兵”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来形容人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际经验。在历史中,这一成语与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有关,他的故事成为后人警示的典范。
以下是对“纸上谈兵”原文、翻译以及相关背景的总结:
一、原文内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曰:“君何以不言?”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 赵王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王不听。遂行。
>
> 秦军围赵军于长平,赵军食尽,赵括出战,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降秦,秦皆坑之。
二、白话翻译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军事时自信满满,认为天下无人能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虽然无法驳倒他,但并不认为他有真才实学。赵括的母亲问他父亲为何不认可儿子,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而赵括却轻易谈论。如果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那么败北的一定是赵括。”
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取代了廉颇。蔺相如劝谏说:“大王只凭名声任用赵括,就像用胶固定琴弦来弹琴一样,毫无变通。赵括只会读父亲的兵书,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最终派赵括出征。
秦军包围赵军于长平,赵军断粮,赵括率军突围,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投降,结果都被秦军活埋。
三、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成语含义 | 指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践经验的人 |
原文作者 | 司马迁 |
故事主角 | 赵括 |
原文关键词 | “兵,死地也”、“胶柱鼓瑟” |
历史影响 | 警示人们要重视实践,不可纸上谈兵 |
后世评价 | 赵括虽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导致惨败 |
四、结语
“纸上谈兵”不仅是对赵括的批评,更是对那些只知理论、不重实践者的提醒。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决策,都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而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