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的汉语大词典穷而后工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穷而后工”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困顿、不得志的情况下,反而能创作出杰出的作品。这一说法源于古代文人对文学创作与人生境遇之间关系的观察和总结。
一、概念总结
“穷而后工”最早见于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的论述。他指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往往是在仕途不顺、生活困苦的时候,才写出最动人的作品。因此,“穷”指的是人生处境的艰难或政治上的失意,“工”则是指技艺精湛、作品精妙。
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在艺术、音乐等领域也有类似现象。它强调了逆境中激发创造力的可能性,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苦难成就才华”的一种认同。
二、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来源 | 用法 |
穷 | 困窘、不得志、贫穷 | 古代常用语 | 多用于描述人生境遇 |
而 | 连词,表示承接或转折 | 古汉语常见 | 表示前后关系 |
工 | 精巧、擅长、出色 | 古代常用 | 多用于描述技艺或作品 |
穷而后工 | 在困顿之后才能达到高超的技艺 |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 常用于评价文艺创作 |
三、相关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并不完全等同于贫穷,更多是指仕途不顺、理想受挫。许多文人如杜甫、苏轼、柳宗元等,都是在仕途坎坷、生活困苦时,创作出传世之作。这种现象被后人总结为“穷而后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审美标准。
此外,“穷而后工”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创作和努力,认为正是生活的磨难造就了艺术的高度。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穷而后工”虽然不再局限于传统文人,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艺术家、作家、创业者,还是普通人,在面对挫折时,若能保持坚韧和创造力,往往能突破自我,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五、总结
“穷而后工”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强调在逆境中可能孕育出非凡的才华和作品。它不仅是对历史文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奋斗精神的一种肯定。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希望与动力,追求更高的艺术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