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轼是什么意思】“伏轼”是一个较为文雅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它字面意思是“俯身靠在车轼上”,常用来形容一种恭敬、谦卑的姿态。下面将从词义解析、出处、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义解析
“伏轼”由“伏”和“轼”两个字组成:
- 伏:意为“俯下、低头”,表示一种谦恭或敬重的态度。
- 轼:原指古代车上供人扶手的横木,后引申为车前的横木,也用于指代车。
因此,“伏轼”字面意思是“俯身靠在车轼上”,多用于描述臣子对君主、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的恭敬姿态。
二、出处与用法
“伏轼”最早见于《左传》等先秦文献,后在汉唐及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常用于描写礼仪场景或表达敬意。
例如: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其师,曰:‘……’遂伏轼而叹。”
- 在诗词中,“伏轼”常用来表现忠臣或士人的忠诚与谦逊。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伏轼”已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仍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它象征着一种尊重、谦卑和礼仪精神。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伏轼 |
拼音 | fú shì |
字面意思 | 俯身靠在车轼上 |
含义 | 表示恭敬、谦卑、敬重的态度 |
出处 | 《左传》、汉唐文献、诗词 |
用法 | 多用于古代礼仪、文学描写 |
现代意义 | 不常用,但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
相关词语 | 伏首、伏拜、俯首 |
五、结语
“伏轼”虽是古语,但它承载了古代社会对礼仪与尊卑秩序的重视。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与精神内涵。在今天的语言环境中,虽然不再使用,但它的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