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在汉语语法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现象,尤其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宾语前置指的是在句子中,原本应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被提前到动词之前的现象。这种句式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体现了古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下是宾语前置的三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在疑问句中,当宾语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安”等)时,通常会将宾语提前至动词之前。
例句:
-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我与谁归?
- 何以战?(《曹刿论战》)
→ 以何战?
说明:
这类句式多用于询问原因、对象或方式,通过前置宾语来强调疑问内容。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如“之”、“是”、“此”等),则常将宾语提前到动词之前。
例句:
- 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 他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现代汉语中较少见)
- 不我知也。(《诗经·邶风·击鼓》)
→ 不知我也。
说明:
这种结构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强调否定意义,增强语气。
三、为了强调或修辞需要而前置宾语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不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为了突出宾语的重要性或达到修辞效果,也会将宾语提前。
例句:
- 莫不有惧。(《左传·宣公十五年》)
→ 无不有惧。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 以是君子远庖厨也。
说明:
这种前置方式更多地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和节奏感。
宾语前置三种情况总结表
| 情况类型 | 特点 | 例子 | 说明 |
| 疑问代词作宾语 | 宾语为疑问代词,提前至动词前 | 吾谁与归? | 强调疑问内容 |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提前 | 不我知也 | 强调否定意义 |
| 强调或修辞需要 | 无特殊语法标志,因强调或修辞需要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增强表达效果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宾语前置不仅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也是理解古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关键。掌握这些规则有助于更准确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