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成语的出处是哪里】“乐不思蜀”是一个常用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沉迷于眼前的快乐,而忘记了原本的志向或故乡。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时期,与蜀汉后主刘禅有关。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乐不思蜀”的出处和含义,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资料整理:
一、成语简介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乐不思蜀 |
拼音 | lè bù sī shǔ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含义 | 比喻人安于现状,忘记了自己的本分或故乡。 |
用法 | 常用于贬义,表示对现实的满足感超过对过去的怀念。 |
二、出处详解
“乐不思蜀”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一段记载。原文如下:
> “(刘禅)乃问(司马昭)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国了。”
这句话后来被后人引申为“乐不思蜀”,用来形容一个人沉醉于当前的安逸生活,甚至忘却了自己曾经的家园或责任。
三、历史背景
刘禅是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逐渐失去对朝政的掌控。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之后,他被迁往洛阳,成为魏国的“安乐公”。
在洛阳期间,刘禅虽然失去了国家,但生活上仍受到优待。司马昭曾试探他是否怀念故国,而他的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被后世广泛引用,成为“乐不思蜀”的典故来源。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乐不思蜀”常用于批评那些只顾眼前享乐、缺乏进取心的人。例如:
- “他在国外生活得不错,已经乐不思蜀,不想回国发展了。”
- “有些人一旦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就容易乐不思蜀,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
五、总结
“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它不仅反映了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也成为了今天人们用来形容人沉迷于现状、忽视初心的常用表达。
通过了解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避免误用或曲解其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