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肠胃病优势明显,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治疗。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委员、南京太乙堂中医院中医特邀专家刘海涛主任,多年来疑病索解,据典辨析,进与病谋,退与心谋,采用“复合立法+虫类药”治疗肠胃病,在临床上获得确凿效果,帮助众多患者摆脱了肠胃病困扰。
五脏六腑相互制约,肠胃病治疗应重视复合立法
刘海涛主任指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联系躯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其中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称为脏的实心器官,其功能是贮藏精气以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以及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个称为腑的空心器官。人体内脏器官在功能上关系密切,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多个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刘海涛主任强调说,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会相互影响。脏与腑表里相合,病则互相影响。所以中医肠胃病治疗应着眼于脏腑间相生相克关系,注重多脏兼顾、整体立法,通过多脏同治来提高肠胃病治疗临床效果。
1、顾及脾与胃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传输营养,其他各脏腑的营养都靠脾来供应。一旦脾脏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导致食欲不振、呕吐、脘腹胀满、恶心等症状。脾功能失调会影响胃,胃功能受损同样会影响脾的运化。
2、顾及心与胃的关系。心与胃不但部位相邻、经络相通,而且功能相联。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志;脾主统血,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气依赖脾胃化生的宗气以资助,心血依赖脾胃化生的营气以充养。脾胃之气旺盛,其受纳运化如常,心血也随之盈满,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脾胃纳运功能正常,也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旦心阳(心阳是振奋心跳,推动心气、产生血液、搏动心血的动力)不振,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脾胃之血生成的多与少,与心阳的温煦息息相关。
3、顾及肝与胃的关系。肝与胃在功能上也存在密切之关联,比如情志不畅可致肝气犯胃,引起胃痛。而肝气郁结则可导致血滞不行,损伤胃络,转成血淤,引起吐血或便血。一旦肝脏出现病,也会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为肝所分泌的胆汁可促进饮食的消化吸收。
适当使用虫类药,可获出人意料之良效
病程久长、血络瘀阻的顽固性肠胃病,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导致迁延难愈。这类肠胃病该如何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刘海涛主任经过长期摸索、不断总结病案,发现根据病情需要适当使用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鳖虫、水蛭、蜂房、白花蛇、乌梢蛇等,往往可获良效。

“虫类药具有活血化瘀、搜风止痛、疏风清热、息风定惊、行气和血等功用,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有独特而强大的优势。”刘海涛主任解释说,“顽固性肠胃病病程长,容易导致血络瘀阻。而虫类药物可活血化瘀、通经窜络,所以在多脏兼顾的同时,于审证基础上适当配加一些虫类药物治疗顽固性肠胃病,可产生出人意料之效。”
临床实践证明了刘海涛主任的预判,虫类药的确能有效改善胃肠道的功能、增强胃肠动力,提高肠胃病治疗效果。许多久治不愈肠胃病患者,在接受虫类药治疗后,都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疾病困扰,重获得健康生活。
【大夫档案】

刘海涛
太乙堂特邀专家
新五维疗法传承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委员
出身中医世家,深得多位名师临证精髓,长年致力于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各类结节、囊肿和各种良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诊治为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具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突出中医特色方法诊疗,对各类疑难杂症擅用内、外治法结合,辨病辨证结合;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对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擅长运用中医理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严谨精当地处方用药,注重传承创新,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均有良好疗效,深受患者好评。
擅长:
呼吸系统疾病:肺大泡、肺纤维化、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慢阻肺。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胃病、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肠炎、结肠炎等。
肝胆疾病:乙肝、脂肪肝、酒精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肾脏疾病: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高血压肾损害、肾功能不全等。
心脑血管疾病:心悸、胸闷、气短、水肿、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脑中风、中风后遗症、心衰、焦虑、失眠等。
其他疑难病:采用新五维疗法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灵活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如睡眠障碍、妇科月经不调、宫寒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