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厥中的出处】“允执厥中”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做事公正、持中守正。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在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一、
“允执厥中”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是古代圣王大禹在禅让帝位时对继任者提出的告诫。其含义为“真诚地掌握中道”,强调处理事务时要秉持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
该词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孔子及其弟子也多次提及“中庸之道”,与“允执厥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代语境中,“允执厥中”常用于强调公平、平衡和理性决策的重要性,尤其在政治、教育、管理等领域具有现实意义。
二、表格:允执厥中的出处及相关信息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尚书·大禹谟》 |
| 原文 | “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 含义 | 真诚地掌握中道,指做事公正、不偏不倚。 |
| 相关人物 | 大禹、舜、孔子等 |
| 儒家思想 | 与“中庸之道”密切相关,强调平衡与适度。 |
| 现代应用 | 用于政治、管理、教育等领域,强调公平与理性。 |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中道”思想的重要体现,影响深远。 |
三、结语
“允执厥中”作为一句古老而深刻的成语,承载着中华文明对公正、平衡与智慧的追求。从《尚书》到儒家经典,再到现代社会的应用,它始终提醒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理性与中正。了解它的出处与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